郭松龄反奉
郭泰来
郭松龄之孙
1949年生于北京,曾任北京市工艺美术团体董事长、北京市政协常委。
张居信
张学良之孙
1962年生于美国旧金山,结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并获博士学位,此刻美国运营IT企业。
图中左为郭泰来,右为张居信
5月7日,张学良、郭松龄两位将军的孙辈后人超过重洋,终在故里沈阳聚首。
见证这一幕的,有郭春修、赵杰、郭俊胜、魏向前、胡玉海等辽沈地域研究东北军史与张学良、郭松龄的学者。而策动、促成这次聚首的是辽海文化学者初国卿和荣昌团体董事长石俊庆。此前,石俊庆邀请张学良与赵一荻的长孙张居信自美国来辽宁考查。自2015年以来,张居信屡次到沈,得知郭松龄墓得以重建,曾探询探望郭家后人状况。在这次考查期间,陪同的初国卿与郭松龄将军的孙子郭泰来联络上,倡议他来沈阳为祖父扫墓的工夫提前几天,可在沈阳与张居信见上一面。初国卿当年曾帮郭泰来重建郭松龄墓。虽然郭泰来的岳父沉痾在姑苏住院,但他照旧安顿好岳父的照顾护士事宜,赶回北京,带上儿子郭岳来到沈阳。
沈阳明湖春饭铺——这个碰面的处所,很有汗青感和留念意义。在民国时期,沈阳大名鼎鼎的老字号是“三春六楼七饭铺”,此中明湖春占一“春”,也是90多年前张、郭两位将军常帮衬的处所。
这是一次张、郭两位将军后人等候中的碰面。复杂的开场白后,郭泰来与张居信互换了礼品,拥抱一起。比年来,受一些影视剧的影响,郭松龄“反奉事件”尤其是他与张学良“谊同骨血”的干系成为各人存眷的话题。然而,要说这次碰面有何等重要、意义多重大,显然有些夸大其词,但这终究是汗青留下的标记、余音,对张、郭两个家属的后人来说能够有一种情感上的“交卸感”。
因此,记者除了见证外,还试图走进张、郭两个家属情感世界的一个角落,寻找一些问题的谜底。由于张居信先生永劫间糊口于美国,对这段汗青把握得有限,加上汉语不太流畅,记者将采访的重点放在了郭泰来先生身上。
5月17日,记者再次拨通他的德律风,停止了一次长谈。
反奉事件
“他(郭松龄)以为,这样做不是他团体值得,而是对东北值得、对国度值得。”
郭泰来说:“一些材料我看了许多,包含演少帅的电视剧,有差别的说法,包含此刻对杨宇霆的评价也上来了,对张作霖的评价也上来了。汗青终究怎么还原它的原本面貌?不克不及分开事先的汗青配景,不克不及用明天的概念去看过来,同时也不克不及用过来来表明此刻,许多工具必需要汗青地看,也便是常说的捕风捉影。不然,研究汗青就陷入一个误区,出格是郭松龄反奉,我看了许多材料,有些材料更多地归结于一些团体恩仇,出格是有些人认为是因为没给他督军、省长当才反的。这样了解就太狭隘了。此刻有关郭松龄反奉的材料许多,可对郭松龄反奉思想的挖掘太少了。”
郭松龄照片▲
他对照认同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学者武育文写的“郭松龄”:“他不是复杂地写郭松龄反奉。武育文教员搜集了许多史料,当年光上北京拜访我父亲就许多次。”记者于2016年3月与武育文有过一次深谈。81岁的武老认为,郭松龄是“从奉系军阀中分解出来的爱国将领”。他在鲁穆庭撰写的《郭松龄反奉片段回想》中找到一段记述,是讲1925年11月21日郭松龄在滦州的反奉“带动令”,从中大略能看出郭松龄反奉的初志:
郭松龄在会上首先讲话说:“自民十(年)以来,兵连祸结,民生十分困窘,长此以往,国将不国。今又无故兴伐,吾辈甲士实在苦于再战。”又说:“在宿将(指张作霖)眼前专与我们作对的是杨宇霆。此人娇纵专横,长君之恶;妒贤嫉能,解除异己。权臣在内,上将焉能犯罪于外。我们兵戈打到头发白了,仍然是个我们;打出土地,杨宇霆、姜登选当督办。此刻他们被江苏安徽的人民赶出来了,又叫我们为他们收复土地,为他们卖命我是不干的。我已打定主意,尔后毫不参与国内和平。东北土地广宽,物产丰厚,我们从事开垦,效赵充国的屯田,岂不远胜于阋墙的和平吗?”
……郭松龄说:“我这样步履即是造反,未来乐成当然无问题;倘不幸掉败,我惟有一死罢了。”夫人韩淑秀也回声说:“军长若死,我也不克不及在世。”
电视剧《少帅》中的郭松龄▲
滦州带动后,郭松龄通电全国,要求张作霖下野、张学良上位。郭军一度停顿顺利,先后攻占山海关、锦州、新民等地。而张作霖在日本反对下反攻,在巨流河与郭军决斗。兵败后,在押解途中,郭氏匹俦被“当场枪决”。郭松龄匹俦在沈阳小河沿体育场被曝尸示众。
“郭松龄已经做到军长了,做这件事没有想到结果吗?必定想到了,只是他没有想到团体的安危。出格是怙恃还在,他能做这样的事情,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。他以为,这样做不是他团体值得,而是对东北值得、对国度值得。”郭泰来说。
谊同骨血
张学良每遇不顺就说:“如郭茂宸在,就不会这么坚苦了!”
“月至天心处,风来水面时,
个别清意味,料得少人知”。
这是郭松龄教女儿背诵的一首邵雍做的五言宋诗。武育文认为可略见其心迹。而这样的心迹他的学生张学良应是知道的。郭松龄任东北讲武堂战术教官时,张学良是第一期炮兵科学员,互为观赏,结下友谊。他们好到什么水平,从一件事中窥见一斑。张学良任奉军第三旅旅长,保举郭松龄为第八混成旅旅长。这两个旅爽性合署办公,并称“三八旅”,成为奉军劲旅。“(张学良)年轻贪逸,不睬军事,因此,该军一切用人行政、作战打算与策略战术、练习官兵及变更一切事宜等,均揽在郭松龄一人之手,张学良概不外问。”
张学良照片▲
他们两人,一个叫“郭鬼子”,一个叫“张六子”。
郭松龄死后,张学良抱憾终生,认为痛掉毕生中最可依重之人。
对这一段,武育文在《郭松龄将军传略》中写道:
张(学良)在兴隆店列车上得知郭被俘消息,几回再三扣问郭的环境,他已预推测在杨宇霆等人的把持下郭已绝无生还的能够。他号令秘书处长刘鸣九拟电报稿,叫人把郭氏匹俦押解到他的司令部。刘问张:“你把他弄来筹算怎么办?”张说:“郭是团体才,为国度着想,我把他送到外洋去深造。”未等电报发出,已闻郭氏匹俦遇害了。
在郭遇害6个月后的1926年6月1日,张学良在给饶汉祥的书信中曾这样说:“弟与茂宸(郭松龄的字)共事七年,谊同骨血。其客岁冬,发难粗莽,自取沦亡,半生汗血劳动,捐于一旦。此事前不克不及觉察预防,事败不克不及援手,回想前尘,悼痛曷极!……迭次致书茂宸,均为先生所亲见,并无一语怨及茂宸。”
尔后,张学良每遇不顺就说:“如郭茂宸在,就不会这么坚苦了!”
这次,郭泰来带来一面铜镜,交给了张居信。
2001年,他出国拜访途经夏威夷时见到了张学良,遗憾的是没能带去父亲特意为张学良筹办的那面铜镜。郭泰来说:“我要了结老郭家几代人的心愿。郭松龄跟张学良亦师亦友,交谊特殊。作为后人,我们但愿送给张学良将军一面铜镜。父亲说,镜可鉴人,可表白对张将军的敬仰之情。张将军的毕生也不容易。夏威夷相见时,我懊悔没有带上那面铜镜。所以,明天我带来这面铜镜。”郭泰来父亲郭任生是郭松龄将军过继的儿子。这件旧事也跟张学良有关。郭死后,张学良主持,将其二弟郭任生的儿子郭鸿志过继给郭松龄。
家属世仇
“20多岁的一个年轻人面临着他教员的一个主张和他的亲生父亲,怎么去选择这件事情?”
谁也无法否定一个事实:郭松龄是被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杀害的。
对这段“家属世仇”,郭家后人怎么看?
张作霖照片▲
“张学良、郭松龄干系非同个别,志向相投,这是他们情感最重要的根底。从辛亥革命开始,十几年的工夫里,我们国度从一个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所谓的民主社会,郭松龄的思想已经超过同时代的许多人,而张学良承受了郭松龄许多的思想,也主张罢兵息征。可是,20多岁的一个年轻人面临着他教员的一个主张和他的亲生父亲,怎么去选择这件事情?那的确很难,这不但放在张学良身上,放在其他人身上,也是很难很难的一件事。
所以,张学良在郭松龄反奉掉败后,但愿把郭松龄弄到沈阳,而后送到日本。但杨宇霆下手对照早,他煽动了张作霖当场杀害了(郭松龄),就怕一旦有缓。这便是汗青,没有如果,横竖就产生了。所以,要理性地看这个问题,这已经超过了家仇的规模。虽然产生了许多事儿,但我们这些后人依然很敬仰他们的那种交谊,也慨叹他们的那种了局。我跟张学良将军的后人晤面了。因为居信是在美国长大的,他怎么想的,我不是出格分明。但,我能觉得到他很快乐。我们这些后人也应该面向汗青,也更应该面向未来。”
题外话
见证张、郭后人聚首,记者脑海里闪现的倒是一位真诚可敬的白叟——齐邦媛。
2015年12月初,我与齐邦媛教员晤面,她拿出一张自己前一天晚上写的小纸条,要我帮忙联络《沈阳晚报》一位叫贵显的记者,因为他写过郭松龄、访过郭泰来。教员虽未明说,可显然她正搜集有关郭松龄的材料。读过她的《巨流河》的人能够知道,齐家跟郭家、张家都有着扯不时的联系关系。郭松龄,赐与了她的父亲齐世英实现政治志向、爱国志向的空间(跟从郭松龄反奉);而张氏父子却粉碎了这个空间。
齐邦媛教员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一件事:
1981年,先父(齐世英)因小手术住荣总病院,与张群(岳军)先生同楼。一日午后,张学良先生突来探视,自1936年汉口晤谈今后,初次重逢。当年雄姿英发的青年,都已经年过九十。乡关万里,半世纪坎坷,千言万语亦说不尽矣。这次碰面令一向沉稳安好的先父内心荡漾甚久,前尘旧事俱回眼前,经常自问:“如果当年可以或许协作,东北会什么样子?中国会是什么样子?”光阴即便倒流,协作亦非易事。一方是二十岁即掌军权之军阀少主,一方是保持人性尊严、民主变革的抱负主义者,边界难跨。汗青上充斥了无数的“如果”和“也许”,一切缺憾也只有还诸六合了。
张学良与齐世英今生最大的交集便是——郭松龄。
如果有汗青学者感乐趣,对照研究一下郭松龄的这两位好友,那么,也许会发明:最懂郭松龄的,能够是齐世英。
以上为题外话,不扯远了。
郭泰来通知记者:我想去一趟,看看齐邦媛教员。
更多出色内容请您检查昔日沈阳日报《盛京周刊》
或点击阅读原文检查电子版
沈阳日报、沈阳网记者 伏桂明、周贤忠文并摄
局部图片来历网络
编纂:郭金凤